Q 蒙特梭利是什麼?
蒙特梭利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要執行這個態度,需要了解孩子的發展。
大家聽到蒙特梭利都會想到教具,因為大部人的都停留在三到六歲的教具,像是數學、語言、感官等等。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要使用教具嗎?其實教具就是一種做事情的方法,以壓果汁來說,如果我們今天要帶孩子壓果汁,我們要幫助他有辦法做到,所以我們需要準備果汁機、盤子、小水壺,我們需要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其實就是依照他的發展、動作的分解而需要必備的環境。
所以蒙特梭利就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我用這樣的方式來過生活,理解每個孩子的發展。
教具就是一種工具,他也是做事情的方法,會需要透過這些教具也是要幫助孩子成功的經驗累積
Q IC與Nido中文
在蒙特梭利裡,Nido是義大利語「鳥巢」的意思,指的是專門為出生約2個月至14個月大或能自如行走前的嬰幼兒設計的環境和課程。IC全名為Infant Community,為1歲6個月至2.5-3歲左右的環境。
Q 蒙特梭利教育法相較於一般教育法有什麼差異?
一般我們小時候幼兒園的方式就是全部圈在同一個地方,一起畫畫、講故事。
可是蒙特梭利的方式會看到每個孩子的差異性。
所以就算我的空間裡有20~30個孩子,每個孩子在做的事情都不一樣。
就算是同一個年齡層,可是每一個孩子又不一樣。
所以蒙特梭利環境的引導者相較於其他教學法的引導者,我覺得他需要對孩子的發展上有更多了解。
Q 蒙特梭利的缺點是什麼?
有些人會覺得蒙特梭利的孩子太自由,好像孩子想幹嘛就幹嘛
可是這個自由,是要在界線之內的
所以我們一直在討論自由跟紀律,要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自由就像一個紅綠燈,紅燈的時候你要停下來,綠燈的時候才可以走
這是一個大框框,當你在這個安全下,你就可以感受自由、獨立性與自主性
如果你今天沒有紅綠燈,你今天想走就走,這個是真的自由嗎?不是,因為你會很擔心,我走的這一步會不會有危險
所以你要享受到真正的自由,一定要是在紀律之下,你要有框框
而這個框框是成人要給的,因為現在很多成人因為以前受到的環境、教育,當我們變成父母之後,都很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的自由與自主
所以現在大部分的爸媽,都在困惑到底要給孩子多少的自由與空間
其實我最怕家長來的時候,說:孩子想怎麼樣都可以
因為這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孩子可能會懷疑大人是否可信,也會困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真正的自由是他告訴我一個框框,我在這個框框內自由地移動、選擇
可是如果這個框框每天都不一樣、變來變去,好像沒有框框一樣,其實孩子是不安全的,要在安全之下才能感受自由
Q 蒙特梭利幼兒園學費比較高?
蒙特梭利可能會比較花錢或是花時間
因為蒙特梭利追求自然、真實的素材,也希望提供孩子一個符合高度的安全環境
所以很多東西都要客製尺寸、追求原木
Q 蒙特梭利課程跟其他課程的差異?
像我們的親子空間Ivy's House Life,跟帶孩子去外面上其他課程有什麼差異?
外面上的課已經設定好了,像是做MT音樂課、舞感課、體操課。但蒙特梭利的空間比較像我把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的全部放在這個空間裡,再把孩子放進空間內,依照孩子自己的狀況來找他有興趣的事情,有很大的不一樣
大家好像把教具這件事情想得太狹隘,像我們都會說小孩來親子空間『工作』,什麼叫做『工作』?不是只有我們設定好托盤上的這些東西才叫工作,工作本來就是很多元,他今天在溜滑梯其實也算工作,有很多很多的工作
又回到原本說的,這就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裡面有不同的節氣、活動,所以環境中的人怎麼去做這件事。如果說都是在操作托盤上的這些東西,我覺得太狹隘了
Q 蒙特梭利的小孩長大後有什麼不一樣呢?
很多人都會覺得帶小孩來蒙特梭利親子空間,就會學規矩,變比較乖。
我要說,絕對不會比較乖!
應該是說會孩子比較知道自己是誰,知道他可以做到什麼事情,他會更了解他自己,有比別人更多的選擇
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人的一生,都在找尋我是誰?我可以幹嘛?我可以為自己或是這個世界做什麼?我們希望透過蒙特梭利教育法,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Q 蒙特梭利五大領域
0~3歲跟3~6歲區分的不太一樣,但是所有工作的基礎都是從日常與感官開始,因為像3~6歲之後會進入比較抽象的概念,以數學來說,他前面就需要有具體的經驗
日常生活教育
感官教育
語文教育
數學教育
自然與文化教育
Q 蒙特梭利親子教室
Ivy's House提供0~3歲的親子空間,我們提供給孩子一個準備好(溫和且符合孩子高度與尺寸的用品用具)的環境,讓孩子能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透過眼睛、耳朶、手腳四肢,來與環境產生互動並收集知識。活動中也會介紹並品嚐當季蔬菜水果;透過分享歌曲、手指謠與故事來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語言詞彙。
Ivy's House也有兩間3~6歲的幼兒園,分別為民權校與龍江校

0 則留言